最近安徽黄山休宁县的一条草鱼,把不少当地人的朋友圈“刷爆”了——不是因为它长得有多稀奇,而是它“活”成了汪家跨越半个世纪的“岁月记号”。
1970年汪长生的女儿刚满月,为了给孩子讨个“年年有余”的好彩头,他从镇里鱼摊挑了条巴掌大的草鱼,放进后院的土鱼池。那会儿农村养鱼大多是“养到年底下锅”,可这条鱼偏就“赖”住了:夏天躲在荷叶下避晒,冬天沉到池底钻泥,连家里1998年翻修鱼池时,汪长生都特意用旧蚊帐编了个网,把鱼捞进桶里守了三天,生怕碰伤它的鳞片。
一晃55年过去,当年的小鱼苗长成了1.4米长、70斤重的“巨无霸”,鱼池里也添了40多条“子孙”——其中20多条已经活了30多年,跟着“老祖宗”一起,成了汪家后院的““常驻嘉宾”。
让这条鱼有了“状元鱼王”名号的,是汪家的孙子。去年孙子高考考了休宁县全县第一名,乡亲们笑着调侃:“肯定是天天给‘鱼王’喂饭沾了福气!”打那以后,“状元鱼王”的称呼就传开了,甚至有外地老板专程找来,开出1万元高价想买走鱼,说要放到城里水族馆当“镇馆之宝”;还有邻居提议:“把鱼池围起来收门票,说不定能成‘小景点’!”
可汪家人想都没想就摇头:“它不是商品,是看着我女儿从扎羊角辫到嫁人的‘陪嫁客’,是孙子小时候蹲在池边喂米饭的‘小伙伴’——哪能卖呢?”现在每天清晨,汪长生的老伴还是会端着一碗泡软的碎米,站在鱼池边喊“老伙计”,那条大鱼就会慢慢游过来,把脑袋露出水面,鱼鳍轻轻拍着水面,像在跟她“打招呼”。
有人问汪长生:“养一条鱼55年,累吗?”他摸着鱼池的水泥沿笑:“哪是我养它,是它陪着我们过日子。以前女儿上学前会跟它说‘我去上课啦’,孙子高考前还对着鱼池拜了拜——它装着我们家所有的老日子,比任何东西都金贵。”
其实这条“鱼王”火起来的原因,根本不是什么“奇闻异事”。它火的是,在快得让人来不及回头的时代里,还有人愿意用55年的时光,守着一条鱼;火的是,一条鱼能变成“家里人”,装下一家人的成长、期待和最朴素的温暖。
就像网友评论的那样:“它不是鱼,是汪家的‘时光胶囊’——里面装着1970年的满月酒,装着孙子的高考喜报,装着一家人走过的每一段热热闹闹的日子。” 而这,大概就是最动人的“人间烟火”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