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11月7日下午,渥太华国会山的新闻发布厅里,加拿大卡尼的声音沉得像块压了雪的砖:“几十年来,加拿大与美国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,如今已结束。”
这句话没带半点铺垫,直接把加美关系维持半个多世纪的“默契”戳破了——要知道,过去几十年里,加拿大的经济几乎是“贴”着美国转的:80%的商品出口到美国,边境线上每天跑着4万辆往返货车,连超市里的牛奶、加油站的汽油,都带着“美国制造”的标签。谁能想到,这层“你中有我”的关系,会被美国的“贸易大棒”砸得稀碎。
美国的“倒逼”,早就让加拿大人忍够了
今年1月美国新政府上台后,针对加拿大的“小动作”就没停过:3月对加拿大木材征35%高额关税,理由是“政府补贴”;5月把铝制品关税提到20%,说“冲击美国市场”;最刺耳的是8月,一名美国高级官员居然在电视上放话:“加拿大要是成了第51个州,就能共享美国的繁荣,何必搞‘独立’?”
这些话像锥子,扎在加拿大人的“主权神经”上。温哥华的木材商杰克告诉我,今年他的公司亏了400万加元,“以前80%的货卖美国,现在关税吞了一半利润,再这样下去只能关厂”;多伦多超市老板玛丽说,美国橙汁涨了25%,顾客问“为啥不进别的国家的”,她只能苦笑——以前压根没想过找替代供应商;连渥太华的高中生艾米都在推特上骂:“我们是加拿大,不是美国的‘郊区’!”
“结束”不是赌气,是“逼出来的活路”
当卡尼说出“结束”时,加拿大网友几乎“一边倒”支持——推特话题“#加美经济关系结束#”浏览量破6000万,有人晒“拒绝做第51州”的标语,有人把加国旗和欧盟、日本国旗拼在一起,配文“未来在别处”。
而卡尼的“后手”早准备好了:加拿大已和欧盟重启自贸谈判,明年初就能签;和日本的农产品合作进入最后阶段,加拿大牛肉很快要摆上日本超市货架;甚至和东南亚的越南、印尼,也在谈纺织和电子产业合作——“我们要把经济的‘方向盘’握在自己手里,不是让美国踩着油门。”
不同人的“清醒”:没有谁愿意做附庸
多伦多大学经济教授米勒说:“这是加拿大最正确的选择——美国的保护主义已经把加美关系从‘互补’变成‘剥削’,再不变,经济就被绑死在美國战车上。”渥太华市民丽莎有点担心:“短期可能有小生意倒闭,但总比被牵着鼻子走强,我们是主权国家啊。”
作为曾经跑过国际时政的记者,我想起去年去尼亚加拉瀑布采访时,一位老人说:“瀑布的水可以流向美国,也可以流向加拿大,命运要自己决定。”加拿大的选择,何尝不是很多国家的缩影——当“盟友”变成“施压者”,当“合作”变成“掠夺”,寻找新空间,才是最现实的答案。
毕竟,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永远做别人的“经济附庸”,哪怕这个“别人”是曾经的“最好邻居”。
加美几十年的紧密经济关系“结束”了,但加拿大的“经济独立”,才刚刚开始。
